云岭先锋网:驻村人的乐
来源:云岭先锋网
永德县崇岗乡龙竹棚村是地处三县交界的小山村,这里山形作屏障,云雾作面纱,生产生活长期处于寒来暑往、秋收冬藏、自给自足、自得其乐的内循环,曾是本县人也少有涉足的静谧山村。脱贫攻坚以来,在各级党委、政府的组织领导下,在定点帮扶单位的大力帮扶下,在一批批驻村人和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,完善了人居、交通、饮水、教育、医疗等基础设施,援建了茶厂、猪场、产业道路等产业发展设施,激发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发展振兴的内生动力,这里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我有幸加入云南省工投集团第五批驻村工作队,来到这里接过了驻村第一书记的接力棒。这里人口千余,寨子分布零散,寨与寨隔山沟相望,办喜事的人家从来不发请柬,只需要燃一束烟花,全村人就会秒懂:“打歌,速来!”
这里云遮雾绕,云来则雾,云过则晴,代代相传着“一年只下一场雨,一场雨下三个月”的俗语。雨天里还时常有人念叨:“谁拿着太阳的遥控器?”
这里音色鲜明,不同时段有不同的音色,清晨是鸡鸣和鸟叫,上午、下午是牛铃、羊铃和早出晚归的发动机轰鸣,傍晚是火塘的噼啪作响和推杯换盏的欢声笑语,夜晚是虫鸣伴着没有光污染的漫天星空,一天内随机的是乡亲们的交谈声和卖菜车的叫唤声,将近年关则是象征着岁丰的年猪祈福。
这里色彩丰富,不同季节有不同的颜色,春天是茶树的新绿点缀着白露花的白色,夏秋是看不穿的蒙蒙雾色,冬天是黄绿的山色夹杂着樱花的玫红,四季不变的那抹鲜红是飘扬的五星红旗。
在这里我遇过很多人,领路前行的人、碌碌有为的人、虽败不馁的人;听过很多事,家长里短、奇闻趣事、边境往事;访过一些难,邻里的矛盾、发展的难题、家家那本难念的经;解过一些愁,泥路难行的愁、滑坡阻路的愁、产业发展的愁;也做了一些事,协助村“两委”落实好党委、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,履行好驻村工作队职能职责,执行省工投集团定点帮扶计划和资金安排,加强党建阵地硬件配备,修缮党建活动场所,宣传各项政策,开展常态化监测和帮扶,实施村组道路和产业路修复保通,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,自筹资金引入哥伦比亚热情果带头试验种植并已开花结果,开展土特产消费帮扶,尝试开发一些线上销售产品,招引一些企业入村出谋划策,为村完小募捐儿童节、冬季运动会活动资金,给乡亲们送去关心关爱。这些事量不出是大事小事,只知道有些事对于村来讲是可紧可慢的事,但是对于家庭来讲却是顶大的事。驻村一年半,甘苦相伴,随着时间的积累,就像这里产的茶一样,甘苦会相互转化,最终都转化成了乐,口感上是三个层次的乐。
第一个层次:初见的乐。刚到村时,所遇所见皆是新鲜,浑身充满着干劲和兴奋。见村第一面就由衷赞叹党和国家的伟大,在这样与世无争的山村建设了完备的基础设施,实现通路、通水、通电、通网、通5G,遇到信号弱的地方还可以到老乡家借WiFi,天黑有太阳能路灯,娃娃读书有村完小和幼儿园,乡亲体检看病有村医和卫生室。入户遍访时,有黝黑精壮的主人家咧嘴一笑,招呼一 句:“来,蹲起!”接着便是谈天说地;有包裹着高高头巾的老妪安静地蹲坐火塘边,看顾着篝火上那一壶自采自炒的山茶;有长老级的老党员进屋围坐一起,讲脱贫攻坚以前的苦,讲党的政策好,走时还用手中那杆手臂长的烟枪潇洒地在鞋底磕上一磕;屋外有赤脚小童在嬉戏跑闹,我掏出手机想捕捉这阔别已久的童真,她们竟自觉地围拢在一起,笑得天真无邪,拍完了还要来看一看我拍得好不好,看完她们又笑了。我知道,还可以。我也很开心,看到房梁上挂满的火腿腊肉,我开心;看到某家某户接回来了新车,我开心;听到哪家的娃儿考上高中、大学了,我更开心。初见的乐是即时反馈的乐,没有账期,不被画饼,就像多巴胺带来的快乐。
第二个层次:回甘的乐。从“吃在村、住在村、干在村”到“下得去、在得住、融得进”,我克服了“思想关”“生活关”“饮食关”“跳蚤关”“语言关”,入乡随俗,以真心换真心,从初来乍到、心怀忐忑的他乡客,变成了遍地是朋友、到处是亲人的家乡人。经历过一轮春耕夏耘秋收冬藏,乡亲们的辛勤换来了收获,我也收获了更好的自己。我的世界观更加完善,我更深理解了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相互依赖、相互制约、互为因果,我切实体会了农村对城市作出的巨大奉献,我深刻认识了“粮食安全是‘国之大者’,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”。我的人生厚度更加夯实,我学会了城市生活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方式,我切身体会了靠天吃饭的时时忧虑,我体验了老农因为庄稼长不过别人而蹲在地边的愁闷,我懂得了能享受好的、也能忍受差的人生才会无畏和富有张力。我的责任感更加强烈,在组织交给的这片“责任田”上,我体验了“基层”的重量和“责无旁贷”赋予的担当、勇气。回甘的乐是经历努力和坚持之后方能获得的延迟满足,就像内啡肽带来的快乐。
第三个层次:无穷的乐。初见时,我壮志满怀,梦想用我多年从事市场工作积累的理念、技能、资源为乡村带来巨大变化。从事乡镇工作的朋友劝诫我“想用两年时间改变一个村的面貌,很难”,我表面上是相信的。殊不知乡村的文化传统、习俗风气、生活习惯、生产方式,是长期以来在自然禀赋和有限条件中得出的最优解,早已自成生态,形成厚实的壁垒。未领悟乡村的发展规律,一次次创新突破,必然一次次碰壁。阻挡的是天时,是雨水、光照、温度、市场机遇;阻挡的是地势,是海拔、基建、设备、距离;阻挡的是人,是人心、人才、人力。天时无法改变但可以利用,地势难以左右却可以争取,人是可以引导和团结的。但是做好群众工作不容易,一样水土养百样人,用心良苦可能被误解为别有用心,苦口婆心可能面对的是一脸麻木,我劝他要与时俱进,他劝我要入乡随俗。那些自以为是的莫名坚定、好心帮倒忙的无奈评价、好意争取的物资不被珍惜是浇灭梦想的一盆盆冷水,余下的是委屈、挫败、自我怀疑。陷入精神内耗,人会变得沉寂。偶然间看见邻村那位驻村多年的老前辈发的朋友圈“坐着想都是问题,走出去全是答案”,令我醍醐灌顶。多出去走走看看吧,看一看清晨热闹忙碌的寨子,看一看白天从来遇不到的人家,看一看双目失明的大叔拾柴、切菜、做饭,看一看田间劳作的朋友,看一看乡亲们的期待眼神。现实有冰冷的一面,同时也有热烈的一面,梦想和现实碰撞才会蜕变出理想。感谢驻村教会我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的知易行难,初心难守往往不是因为时间,而是在面对艰难现实时对初心做出了让步和妥协。深入群众,才会初心如磐,才知使命在肩。继续奋斗吧!与天斗,与地斗,与人斗,久久为功,善作善成。不忘初心、方得始终,那时应是其乐无穷。
张拓(永德县崇岗乡龙竹棚村驻村第一书记)